责编:陈凯欣
2025-05-14
近期,科研团队通过对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出土战国中山国贝壳画图像进行数字化复原的研究成果引发关注。尽管原始图像因岁月侵蚀已严重破损,但经过科技手段处理后,复现的图像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构图设计精巧独特。通过比对分析人物头饰、服饰等特征与中山国其他出土文物的一致性,使人们对2000多年前的中山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能够重见天日,源于一场系统性的考古资料整理工程。长期以来,由于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河北省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未能及时得到整理和公布,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料被长期闲置。
针对这一困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创性地与高校科研力量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既解决了考古研究机构的资料积压问题,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研究素材。
201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专业的6名研究生率先来到位于石家庄西郊鹿泉基地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他们主要参与整理上世纪末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而开展的一系列抢救性发掘资料。
从1997年到1998年间,考古工作者对青廉战国两汉墓群进行了紧急挖掘,共发现415座古墓,并出土了陶、石、玉、玛瑙、水晶、铜、铁等各类文物3000余件。与此同时,灵寿县岗北东周墓地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165座墓葬。由于当时考古任务密集,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抢救性发掘项目,难以兼顾资料整理工作。
自2018年启动以来,在参与这项工作的高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经过数年的持续努力,先后出版了多部重要的考古报告,其中包括《灵寿青廉墓群发掘报告》和《灵寿岗北遗址发掘研究报告》等。
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填补了多项历史研究空白,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建立数字化资料库,实现了考古发现的永久保存和高效利用。同时,这一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一项目展现了文博系统与教育机构携手合作的巨大潜力,不仅推动了考古研究的发展,也为社会公众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搭建了桥梁。